人民网上海11月2日电(轩召强)11月1日下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市戏剧家协会承办,上海三棱镜文化传播公司协办的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论坛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程”。戏曲论坛由上海东方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民权主持,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分组讨论两大板块。其中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三位嘉宾分别进行主题演讲。
上海戏曲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以“紧抓潮流接触点 寻找戏曲发力点”为题进行开题演讲,她谈到“戏曲是集各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审美艺术,它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特点,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更以近年来上海戏曲“走出去”实例,分享中华戏曲在当代传播的重要意义,“戏曲艺术要实现创新发展,传承重要,传播更为重要。今天我们的戏曲‘走出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展示,更要把戏曲本体最核心的美学特制展示出来。”
即将开展京剧清新会《老生常谈》巡回演出的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在传承与传播京剧的道路上,“吸粉”无数。在演讲中,她以个人所见、所感、所思,分享了京剧传播探索的故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东西方交流也迎来了新高度,剧作家王仁杰对此掷地有声,他谈道:“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走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只有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继承与弘扬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色,又能包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返本开新,才是戏曲走向世界的‘王道’。”他同时表示,“对中华文化,对我们的戏曲,我是非常有自信的。因为中国戏曲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的。”
主旨演讲之外还分设3场分组讨论,嘉宾分别从戏曲在当代的对外交流传播、社会影响力和校园传播等三个不同维度进行探讨。
分组讨论1汇集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魏海敏,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北京戏曲评论协会会长靳飞,围绕“中华戏曲如何走出去” 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走出国门,戏曲从“文化交流”到“文化名片”
刚刚结束美国大都会海外演出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他谈道:“要走出去,如果亦步亦趋按照西方的模式、西方的口味、西方的价值观去改良,是走不通的。我们要寻找自己的路,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传播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
京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片”,同样致力于京剧交流的戏曲名家魏海敏带来了她的故事。2009年魏海敏与世界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合作《欧兰朵》,交流与碰撞让东西方文化浑然一体。更让她深切体会到国际影响力的同行是我们的影响力放大器,也是极好的助力;东西方文化的直面碰撞由此产生不可替代的相互了解、相互启迪之作用。而另一方面,中华戏曲‘走出去’需时宜有成套的文化事件策划,由专业策划人规划执行,以帮助当地观众更好地了解演出所蕴涵之中华文化。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长期从事文化、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国际交流工作,她以丰富的文化交流经验为我们讲述这些年“中华戏曲”走出去的故事。而另一位致力于戏曲国际交流的重要嘉宾,北京戏曲评论协会会长靳飞则以“‘足够的文化自信’、 ‘足够的准备’、 ‘足够的尊重’、 ‘足够魅力的个人或作品’”全面诠释了走出国门的中华戏曲需要具备的条件。
走向社会,传播以“端点”带“全面”
从“戏曲春晚”到《喝彩中华》,戏曲的宣传形式由“节目展示”变成了“全民参与”。新媒体时代,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宣传。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副总监、副总经理张颂华提到,除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应努力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格局。从受众出发、从欣赏习惯出发,政府、媒体、自组织、校园几方合力,推动当代戏曲的传播与传扬。
戏曲黄金年代,编创团队在规范创作中,提前植入,借助当下“时髦”的宣传口径,在不失剧目主题引领性的同时,让剧目自身带有传播性元素。最近新编京剧《大宅门》成了戏曲圈的“头条王”,作为该剧的编剧、导演,北京京剧院青年编导李卓群提到:“我们的戏演什么?从哪里来?演给谁看?这是作为一个编剧、导演、制作人,在创作之初明确的概念。写戏导戏演戏做戏,只要是给观众看的,就须顾及‘座儿’的感受与共鸣,这绝不是艺术家的借戏抒情与自娱自乐。”“创新是否只涉及艺术本体的新故事、新音乐、新技艺?传统戏曲本身的艺术教育是否尚未开发完全;是否能以创新多变的角度重新引导观众审视传统戏的故事、人物、技艺;是否可以从观演习惯、时代审美、传播借力等外延范畴切入思考?”长期致力于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京剧演出制作人魏乔也提出了她的看法。
走进校园,舞台从“剧场”到“校园”
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副主任茅善玉不仅引领上海戏曲刮起“海上风”,还将这股“文化之风”吹进了校园。她认为,戏曲进校园,既要“走进去”也要“请进来”,现场还以实例凝练近年来“沪剧”进校园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成了全国戏曲爱好者必去的“打卡点”,很多演出甚至一票难求,面对这样的新气象,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主任刘寿安谈到:百周年纪念讲堂作为北大文化艺术中心,秉承北大艺术教育传统,自觉肩负艺术普及与传承责任,深化与国内各艺术院团的合作,不断将优秀的戏曲作品带给北大师生,影响力辐射周边高校和地区,在国内院校同类场馆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较大学校园的欣欣向荣,中小学校的校园推广也是有声有色,这里不仅充满了生命力也包裹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戏曲进校园在他们心中播种下“中华戏曲”的种子,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上海市光明中学校长穆晓炯和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胡珍两位嘉宾分别以实例分享“戏曲进校园”在各自学校发生的故事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