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3台仿古电车上线,1台“长春号”分配于55路,2台“200型”分配于54路运营。
“长春号”回来啦!
17日9时40分许,一辆黄绿的有轨电车缓慢地驶进红旗街终点站。车头上的“长春号”,让一些上了岁数的老长春们激动不已。
“又见到‘长春号’啦!”一位阿姨抹了抹红红的眼睛,与身旁的老姐妹握着手,小跳了起来。待这辆有轨电车停靠好,她们在车头站好,微笑着。一切,又回到了年轻的模样。
她们,年轻时都是有轨电车的乘务员。
见到它,更多的是勾起老长春人对过去那个时代的记忆。“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都是伴随电车叮叮当当的铃声长大的。”市民陈大爷话语里充满了感情。
那个年代,宽宽的马路,高大的杨树,铁轨穿行在林荫道中,绿车皮,长辫子,那些不知疲倦的乘客与司乘人员,成了最鲜明的城市印象。当时的人们独爱电车,如果远远看到电车的身影,赶上乘坐“长春号”都是件幸运的事情。
完整保留原有外观和内饰风格
2015年,长春公交集团从沈阳新阳光公司购置了三台仿古电车。其中一台是仿照1958年由长春电车人自行制造的老“长春号”,另外两台是仿照上世纪50年代的“200型”有轨电车。
“长春号”作为里程性的开创,在上线运营期间获得了无数个荣誉称号,自始至终是首屈一指,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是本行业学习的榜样、赶超的目标,是长春公交史上的一面标志性旗帜。而“200型”有轨电车堪称长春公交史上的鼻祖,也是古老电车的典型代表。
改造后的仿古电车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完整保留原有外观和内饰风格,再现了传统有轨电车的古典风貌。
同时,通过对电机电器设备的整修和改造,达到现代的安全和运营技术条件。新一代的“仿古电车”在车辆外形、涂装和内饰设计上均以过去的有轨电车为蓝本。但是,车体内的动力装置、装饰装修全都采用了现代技术和新材料。
“长春号”曾是长春人自己纯手工打造的一台电车,但由于配件缺少,现在已经无法修复,所以按照老“长春号”的电车外形和特点,1:1打造了一台新“长春号”,意在唤醒老长春人的那份记忆。
对于3台复古式电车,1台“长春号”分配于55路,2台“200型”分配于54路运营。除了“长春号”外,其他两台电车车身长均为16米,车内均采用纯实木材料,包括车框和车内的座椅等,均为老木匠纯手工打造的,仿制日伪时期的“200型”电车。而“长春号”的车身内部结构除了座椅,也均为木质。仿古式电车也都采用了最为古老的站立式全铜操纵杆。后期在3台车辆内部进行了精心的装饰,在美观、实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车内服务设施,使乘客有最舒心的乘车体验。
经过两年时间在库内及线路上的反复试验及同沈阳新阳光公司厂家协商、更改相关技术,最终达到了最适合于当前轨道的行车状态。
公司非常重视对仿古电车驾驶人员的培训,在广大驾驶员中精挑细选出10余人,从礼仪、语言、驾驶等方面逐项长期培训,力求打造最优秀的驾驶团队,为乘客带去优质服务。
有轨电车史
长春公交集团电车公司坐落于长春市绿园区春城大街2410号。有着70多年历史的有轨电车,见证着长春的发展历程,早已成为春城流动的靓丽风景线。
长春市的有轨电车线路始建于1941年4月,由“新京交通株式会社”增资,购置电车及钢轨,修建了两条线路,同年11月1日正式通车营运,这便开始了长春市的有轨电车历史。
1955年9月成立了长春市电车公司。
1960年是有轨电车发展顶峰时期,当时拥有6条运营线路和88辆有轨电车车辆。运营里程长达52.63公里。
随着城市发展,有轨电车线路被相继拆除由汽车替代,到1996年5月长春市仅剩54路一条有轨电车线路。
2000年长春市政府投资5000万元,对54路的线路、轨道、线网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于年底正式通车。
历经2005年、2006年、2008年、2012年四次改造,使电车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面貌焕然一新。
特别是2012年,长春市政府批准了《54路有轨电车改扩建工程项目》,项目涵盖:新建延长线工程和既有线路改扩建工程,包括红旗街改造、场站建设、车辆购置等。此次改造使长春市的有轨电车线路长度增加了一倍,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了红旗街的车辆通过能力及红旗街周边的市容市貌,车辆的更新同时也亮化了长春市的交通环境。
2014年8月25日,55路有轨电车上线运营,把红旗街同西客站这两大交通枢纽快速连接起来,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那些曾出现在长春的老电车(以下图片均来自“长春掌上公交”微信公众号)
在长春有轨电车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在长春街头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有轨或无轨电车,我们一起来回看一下它们的老照片,是不是也曾留下你的回忆。
图为“长春号”有轨电车
图为54路400型有轨电车
图为51路700型有轨电车
图为54路400型有轨电车
1982年,长春街头的无轨电车
1986年,63路无轨电车在上海起运
上世纪80年代,长春街头的双鹿牌无轨电车
2000年,长春街头的有轨电车
目前正在长春街头运行的有轨电车
吉网 吉刻APP记者 王小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