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一开,清澈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接了大半盆水,淘米、洗菜。临近中午,家住依安县新发村的贫困户徐国良大爷开始准备午饭。“过去我吃的是小井水,水不清亮,做出来的米饭不香,洗出来的衣服也不透亮。”徐大爷说:“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都送上了自来水,配上我们自己种的大米,做出的米饭真是又白又香!”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保障贫困人口喝上洁净的安全水是满足脱贫攻坚中“吃不愁”的重要一环。
2017年,我省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下大力气、使真功夫,投入真金白银,力争在今年年底,给15万贫困人口送上安全水,涉及5000个村屯,总受益人口达到543万。
从小井水到自来水水质合格率提高到90%
在国家级贫困县海伦市乐业乡民乐村,洁净的井房里,从110米深的地下抽上来的水经过净化和消毒后输送给周边550户村民。
海伦市水务局董树海介绍,民乐村和周边几个村屯的农民过去都吃小井压上来的水,水质不好不说,水量还不能保障,遇到缺水的时候,还得去稻田地里拉水吃。经过调研,他们在这里建设了这个一井带多屯的饮水工程,新打的井每小时的出水量达到15吨,并建造了一个储水量24吨的水箱和一套二级净化设备。截止目前,工程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周边3个村屯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从小井水到自来水,贫困农民告别的是不洁净的地表水和疾病,迎来了幸福和健康。
在依安县疾控中心,检测人员告诉记者,对57个贫困村的水样检测显示,新的集中式饮水工程建成后,水质合格率由过去的15%提高到90%。
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的焦立学介绍,我省饮水不安全的最突出问题是水质不达标。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铁、锰超标的现象,在比较严重的地区超标值甚至达到100多倍,还有部分地区水质含氟超标。因此,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最关键问题是提高水质,工作和资金投入大部分都围绕提高水质来开展。经多方整合资金,今年我省对28个贫困县发放省级投资12.05亿元,各市县又自筹资金4.3亿元。这总计16.35亿元将用于新建和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742处。各地根据现有水质情况,相应地建设紫外线消毒和不同等级的净化设备。总之就是采用既要从根本上提高水质,又兼顾投资合理性的技术方案。
想实招办实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
十月的户外已是秋高露冷。
全省扶贫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在寒风中迎来了建设的高潮。这是一年中最宝贵也是最后的施工黄金季。打井、穿管、建井房、安装净化设备,在全省28个贫困县,建设者们正与时间赛跑。
为了如期完成工程建设,各地纷纷创新工作方法,想实招、办实事,抓早、抓准、抓实、抓快。
在国家级贫困县明水县,上级资金计划还没有下达的时候,当地就自行谋划各项前期工作,鼓励企业先行垫付资金开展工程建设。县水务局孙国生介绍,明水县地处明青高地,地质条件特殊,别的地方一眼井只要24小时就可完成,但在明水县东部的丘陵地区,如果遇到地下有坚硬的岩层,一眼井打上一个月也不一定能成。有些地方沟壑纵横,地下穿管难度也很大。面对这种情况,他们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对难打的井、难穿的管线先摸排好,待其他工作都完成后,县里再集中人力、物力开展攻坚战。
在依安县,从去年末就组织了工作队对全县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调查摸底,并绘制了全县饮水安全工作的现状图和相应的统计表。今年以来,他们挂图作战,按图索骥,倒排工期,预计到今年末,全县54个贫困村将全部通上自来水。
今年以来,省水利厅会同省扶贫办,对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的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识别。目前,全省饮水不安全的贫困人口为21.7万,占未脱贫人口的49%左右,涉及村屯10387个。
为了抢抓工期,今年全省涉及的28个项目县普遍采取了提前整合资金、审查审批、开展招投标的做法,不等不靠、主动加压,目前除个别市县因地下水位较高影响了工程进度外,各地进展普遍比较理想,进展最快的几个县有望在本月底就提前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让饮水工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久”
让农村居民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安全水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本要求。
在饮水工程“建得起”之后,各地又将面临如何才能“管得好、用得久”的问题。
在海伦县乐业乡民乐村,经村民推选一名老党员为大家义务看守井房,并且决定由村委会利用村集体的经费,统一出资为村民承担供水费用。
除了这种模式外,我省还倡导对已经建好的饮水工程进一步明晰产权,按照谁所有、谁使用、谁经营的原则,落实好管护责任,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供水价格,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工程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加大运行维护的投入,从而保证农民能够负担得起,长期受益。
此外,相关部门也积极谋划依靠制度管事,目前省法制办正在起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力争尽早出台,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奠定法制基础。(李刚 董英 记者贾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