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汉文化与藏文化交流互动”为主题的第三届“‘一华塔’中华文化高峰论坛”近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召开。
深圳大学的景海峰教授从“心”的字义、理解心的两大路径、心的三重面相以及心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入手,梳理了心学的历史脉络,并由此揭示出心学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华文化中,心不仅包含道德主体和认知主体两个层面,而且还包含超越物相的精神层面。心是整个中华文化根本气质和精神的一个凝聚点。心学发轫于先秦儒家,而且吸纳了佛、道两家的义理。由此,心学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导力量或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教授从费尔巴哈对传统的宗教特别是对基督教的批判出发,反思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开启了建构新型宗教的理论反思,他将哲学视为宗教,将两者建立在同一的、人本学的基础之上,系统地阐发了一种以人对人的“爱”为核心的无神论的宗教理念,凸显了宗教之旨趣在其本质上乃是“为了人”的。
还有学者在对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一般诠释学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论证了德行诠释学在当下的适用性。德行诠释学的根本原则是“立其德”:一方面,“立其德”强调理解者必须向被理解者敞开自身,让被理解者“立”在自己的对面,并且对自己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立其德”以“德行”为目标,为诠释赋予了价值导向。德行诠释学融合中、西诠释学思想,将诠释的本体论、方法论与德行论融为一体。
另有学者主张,追寻精神家园及其生命精神的意蕴,觉解信仰的人性根据与文化形态,是解决在当代精神生活中出现的人际疏离、文化漂泊和意义虚无等时代性问题的重要方式。人的精神家园就是人的生命精神,艺术、道德、价值与信仰是生命精神的根本结构。信仰对生命精神的生成与丰盈是最为根本的。真正的信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形式及其觉解之中。
以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西藏寺庙和僧尼数量的有关数据变化为根据,有学者分析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的贯彻执行情况。认为在今后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中,必须全面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西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藏传佛教在西藏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渗透和违法犯罪活动。
有年轻学者提出应加强对西藏文化中的象征符号研究;认为在其整个文化体系中,中原文化对其影响至关重要。不仅在政治典章、伦理习俗、天文历法等方面影响深远,而且在象征符号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上,更是吸收了中原文化中的五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中和思想,从而为其生存提供了一个超越的向度。(文:高春林、牛文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2017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