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在品牌塑造、品质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转化等方面再发力、见成效。“锦绣计划”智库成员凝聚智慧和力量共同谋划“锦绣计划”“十四五”规划,将“锦绣计划”作为保护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推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原贵州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省“锦绣计划”智库高级顾问许明的新点子、好建议。

“锦绣计划”从2013年启动,在省妇联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推动下,计划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全省建成了上千家巧手脱贫基地,还扶持孵化出1300多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全省妇女手工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从事手工及辅助行业的妇女近50,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个项目坚持7年后的今天,不光要总结此计划对贵州省妇女就业脱贫攻坚的显在作用,还应该从全国和世界的角度,认识和评价“锦绣计划”对于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作用。、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文化多元。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区别于单一民族国家的一大特征就是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多彩。这里的文化既包括物化部分,也包括非物化部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非物质文化(“锦绣计划”里的手工艺人,有一部分就是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没有了文化(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的丰富多元多彩,物博就要大打折扣。

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是我们今天特别重视保护文化多元的大背景。全球化带来的资本、人员、商品的大流动,导致生活方式的趋同。几百年或上千年形成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殊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向大同小异的城市生活靠拢。随之而来是文化多元的消失,尤其是那些非物质文化品类,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她们既丧失了一个族群精神文化象征性符号的意义,也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面临消亡的危机。而一个日益同质单一的世界是单调苍白和乏味的。从生物多样性的常识出发,文化多元的消失还会严重影响人类文化创新发展的生机。

保护文化的多元,守护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域文化,就是守护人类发展的未来。贵州省妇联从2013年开展的锦绣计划,其重大意义就在于此。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有赖全社会的参与。而今天参加会议的锦绣计划的品牌企业,就是这项工程落地生效的实操者领头羊。你们从事的事业,你们兴办的企业,绝不是一般的生意,而是具有保护贵州民族文化基因库、种子源的重大意义。

“锦绣计划”、非遗人才培训、品牌企业发展的双重目标:贵州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这是目标之一;另一个目标是使传统手作在经济上形成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尤其是贫困家庭依靠手工艺脱贫,共同富裕。这两个目标之间是需要平衡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要求她的原真性,即她不变的一面,当然这个不变是指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核芯部分不能丢失,你不能够变成一个完全没有识别性的他者;但文化的流变从未停止,都是在与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怎么既保住自己的根性又在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中发展,通过产业化让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比较难以达成的双重目标,需要寻找平衡点。

多元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保护她生成传承的生产生活方式着手(一种文化赖以产生传承的特殊土壤)。在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浪潮摧枯拉朽的当下,传统的农耕方式正在瓦解。当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消失,依附在其上的文化样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丧失了她原有的社会功能和在原生环境中的精神和情感意义,这些曾经鲜活的手作艺术,可能只有一个去处,成为博物馆中的文物。我们今天的努力有点像神话中的夸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其悲壮。希望今天的努力,能够让那些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手作艺术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尽可能保存得更长久更长久一些。

作者 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