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中宣部2018年主题重点出版物《大国起航》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江津区举行,重庆江津籍作家舒德骑用几十年对船舶工业的采访调研积淀,创作了这本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航母下水为开篇,展现当今中国船舶工业、中国海军状况的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


重庆江津籍作家舒德骑

入选中宣部2018年主题重点出版物

《大国起航》全书近40万字,图片100余幅,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航母下水为前言,记述了经过十年浩劫的土地上,百业凋零、百废待兴,以造军船为主的中国船舶工业在进退维谷、面临灭顶之际,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运筹帷幄,果断“赶船下海”,作出了“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一定要竞争过日本”的战略决策。描写了最危难时期,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干部和工人英雄群体,为提升造船技术、造好出口船舶,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与险恶的处境进行顽强抗争,给船舶工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历史转折的过程。


舒德骑

据了解,该书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严格审查,从各地报送的1680本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宣部2018年主题重点出版物,同时入选中国好书榜、北京国际图书展,获国家出版基金。

作者是重庆人,从小学打铁

舒德骑,咋一听作者的名字,很容易跟“输得起”三个字联系起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父母没文化,父亲是个铁匠。以前是叫‘七’,我当兵时自己改成了骑士的‘骑’。”我们的采访从名字开始。

舒德骑已经67岁,出版了超过10部军事题材著作,发表作品400余万字。在舒老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就已经跟“军工”有了不解之缘。舒德骑是土生土长的江津人,兄弟姊妹6个,妈妈是个家庭妇女,一家人全靠父亲打铁的手艺谋生。“从小就知道,打铁是门能谋生活的技术,打小就跟着父亲学。” 舒德骑说,在当知青之前,父亲还专门叮嘱他,把打铁的手艺学好了,以后下乡当了知青,还能帮农民打打锄头、农具。


舒德骑与他创作的《大国起航》

20岁的舒德骑进入国营永进机械厂(现在的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一进厂,就主动给人事部写了一份决心书,申请进一线的车间学打铁。“那时候一般的工人有37斤粮票,打铁的工人有45斤粮票。单从生活上来说,打铁工人挣的粮票多。另一方面,从小就跟父亲学打铁,本来就有这个手艺在。”

20多年积累奠定军工题材写作基础

在厂里工作几年后,舒德骑到西藏参了军,部队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舒德骑在部队主要负责汽车修理。

在西藏当兵的四年时光,舒德骑把它当做人生别样的体验,最难忘的时光。“在洞朗地区的萨玛达草原上,因突遇风雪迷路,我差点葬身于雪山荒原。今年初,我写了一篇《洞朗边境遇险记》记录那次刻骨铭心的遇险。”让舒德骑意外的是,离开部队已经40多年,文章发表后,一位原部队的首长竟然通过这篇文章联系上他。

“我是他从地方接到部队的一个新兵蛋子。”一个是退伍多年的普通士兵,一个是西藏边防部队走出来的一位将军。时隔几十年,因为一篇短文让两位老人再续战友情缘。

退伍后,舒德骑又回到了永进机械厂,这一次,他申请修“大修”。“就是把机器全部拆了。” 舒德骑说,这样一来,他对机械的原理就有了更加系统的认知。从一线工人,到后来做宣传、做管理,一呆就是25年。期间,舒德骑也没有放弃写作,由于对军工行业有深入的了解,他的文学创作也多是军工题材。

继续创作《大国》系列作品

多年前,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委托,为撰写中国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和航天测量船等诞生历程时,舒德骑跑遍了全国大的造船厂和研究院,收集了大批资料,记下10余本采访日志。2014年写成《中国核潜艇诞生纪实》一书后,就将这些素材搁置。

“去年,我国第一艘航母下水,又激起我的创作热情。于是决心了却多年的心愿,将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时艰难曲折的历程,用文学的形式如实表现出来。”舒德骑说。

从邓小平“赶船下海”,发出“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的号令,到中国第一艘按照国际规范建造的远洋巨轮“长城号”下水,30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40万字的《大国起航》展现了当今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王荣生看过初稿后表示,作为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和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的参与者、见证者和组织指挥者,《大国起航》一书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为一炉,是船舶工业进步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一本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宝贵资料。

“接下来,我还将继续创作《大国》系列作品。”舒德骑向记者介绍,目前《大国利剑》已经完本,正在接受相关部门和出版社的审核,《大国之光》正在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