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正是砂糖橘、沃柑、金桔等农产品集中上市之时,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宜州、武鸣等地橘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枝头黄澄澄的柑橘经过果农们的采摘、分拣、包装,将被运往华中、华北等地,部分果品还将出口到东南亚、中亚,变成果农们口袋中日益增长的收入。

近年来,广西柑橘产业发展迅猛,柑橘占广西全区全年水果总产量的40%,是广西第一种产值突破100亿元的水果。据农业部官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广西柑橘种植面积达555.6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产量达578.21万吨,位列全国第一。

“前景与风险并存,柑橘市场饱和、生产技术偏低、产业转型升级阵痛等问题反映了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隐患。”1月13日在南宁举行的2018广西柑桔产销对接暨柑桔全产业链博览会开幕式上,面对一片繁荣的市场景象,广西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原副站长许立明道出了自己的隐忧。

疯狂扩种的柑橘呈现行业隐忧

家住广西荔浦县花篢镇凤联村的刘大叔,从去年开始,将家中20亩地全部改种砂糖桔,尽管还要等上2年才能有收成,但隔壁村种植砂糖桔大户从地里收获的真金白银,让他实在坐不住了。

在荔浦县,一些年收入10多万元的砂糖桔种植农户自称是“贫困户”。据广西日报报道,2017年荔浦县版纳村72户村民中,砂糖桔收入达百万元以上的超过了30户。刘大叔说,当地砂糖桔种植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每到收获季节,都有人开着大车到地里收果。去年地里的收购价约五六元/斤,今年掉了点儿,一斤也有四元左右。

广西作为柑橘原产地,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据广西农科院前院长、研究员白先进介绍,2016年广西柑橘种植面积新增56.21万亩,2017年这一数字还会有所增长。

广西柑橘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忠华分析,近年广西柑橘产业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柑橘产业因黄龙病扩散而萎缩,而全国市场对柑橘的巨大需求,给了广西柑橘产业发展空间。

2012年,沃柑的引进,更推动了广西柑橘产业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广西沃柑种植面积已达100万亩。据广西日报报道:“沃柑种植热潮的冲击波以广西武鸣为中心,一圈圈向外扩散。种植热潮高峰时,10多元一株的沃柑苗竟然一苗难求。”

柑橘产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令许多行内人开始担忧未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

2014年,林卓智经营的公司在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门村种植了600亩沃柑,到今年已全部回本,并可赚100%~200%的利润,但他表示,未来几年坚决不再扩种。

“现在我每亩地产值可达3万元,沃柑效益太好了,想入行的人太多,现在还能卖到每斤五六元甚至7元,但未来有可能会降到2元一斤,到时新入行者将无利可图。”林卓智说。

广西柑橘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忠华也有同样的担忧,他认为现在全国的柑橘市场状况还是供小于求,但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几年就有可能出现产品滞销。“目前广西柑橘业处在盲目扩种、追求产量的阶段,忽略了品种多样化和精细化管理,将会造成品种单一、品质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

“我相信柑橘不会成为广西的‘第二个香蕉’”

柑橘种植的疯狂,让许多人看到了当年广西香蕉产业的影子。

“入行千万要谨慎,否则就是害人害己。”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门村“双林果业”总经理林卓智说,从7年前他的公司就开始种植香蕉,目前种植面积3000亩。2014年,香蕉行情突然好转,收购价飙升至4元/斤,导致许多人跟风种植,让人没想到的是2015年香蕉的收购价跌到了0.4元/斤,林卓智的公司每卖出一斤香蕉就要亏损0.5元,每亩地要亏将近5000元。目前他的香蕉园已连亏3年。

广西是我国香蕉主产地,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14年是国内香蕉销售的黄金时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进入香蕉产业。因无序扩种,2015年至今,每年9月~10月,广西香蕉出货高峰,全国香蕉行情都难逃“魔咒”,陷入低迷。许多蕉农禁不住连年亏损开始砍掉香蕉树,负面情绪笼罩整个香蕉行业。

在林卓智看来,如果按目前的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广西柑橘产业很有可能出现和香蕉产业类似的状况。

广西的柑橘产业如何避免“香蕉之痛”?

广西柑橘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忠华在帮助农户销售柑橘产品时曾经一度认为,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只要有货就不愁卖”。可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果商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更为苛求,外观、口感、标准化程度等,无一不在考验着农户种植和管理的水平。

“品种多样化是避免水果产品滞销的关键。”李忠华建议,在广西区内,早熟的温州柑、南丰蜜桔,中熟的沙糖桔,晚熟的沃柑、茂故柑都要有所发展,错峰上市,避免单一品种大量集中上市造成供过于求。

“比起一味把柑橘产业做大,我更想看到的是大家能把柑橘做精。”李忠华提到,目前广西主要是沃柑和沙糖桔等几个品种在超速发展。他认为在保证柑橘大品种齐全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发展小品种,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点,同时努力提高产品品质,才不至于产生“买方需求旺盛、卖方产品滞销”的局面。

“我相信柑橘不会成为广西的‘第二个香蕉’。”李忠华充满信心地说,比起柑橘,香蕉耐储性较低,采摘时间较为集中,需要大量人力,因此销售压力比较大、人力成本也较高;而柑橘可储藏时间较长,果实还可留树保鲜,采摘销售的时间和空间都更富余。

如何让广西柑橘种1吨卖出5吨的价钱

“在北方人看来,广西没有柑橘品牌。”柑橘产业技术交流会上,北京尚域咨询机构董事长郭成林的发言直截了当。

“广西的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许多地方的水果根本不清洗、不分选,直接售卖。”江西绿盟分选设备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胡叶兵认为,广西是柑橘的原产品输送地,却不是品牌输送地,没有品牌,柑橘的附加值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怎么让1吨的水果卖出5吨的价值?这要通过采后端来实现。

近年来,广西一些区县在打造柑橘地域品牌上下了不少功夫,如荔浦县举办广西好食材砂糖桔评选活动、南宁市武鸣区提出“中国沃柑看武鸣”品牌实施方案……但在许多人眼里,比起云南玉溪的褚橙、江西赣州的农夫山泉17.5°橙,广西柑橘尽管产量第一但尚未打出一张亮眼的名片。

郭成林认为,比起打造“富川脐橙”、“西林砂糖桔”这样的区域公共品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着力打造企业品牌是更有效的选择。政府若只注重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容易砸了公共品牌的招牌。正确的水果品牌模式应是“企业品牌+公共品牌”的“双龙头”模式,关键在于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统一的果品标准与分销网络,才能顺势把公共品牌推出去。

随着广西柑橘产业的扩大,区内越来越多的种植企业意识到,只有创出自己的品牌,才能打破柑橘销售被动的局面、提高行业竞争力,以将柑橘的收购价稳定在较高水平。

2017年,在广西柑橘行业协会等单位的支持下,由广西区内7家大规模柑橘种植企业联合筹建的广西桂乡沃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董事符俊义雄心勃勃地表示,公司未来要发展成为“广西柑橘龙头企业”,但打造品牌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而目前公司最缺的,是打造品牌所需要的建立配套设施的资金。

符俊义举例说,一个可处理2000吨水果的普通规模的分选厂需要投资一两个亿,而“桂乡沃”柑橘水果年产量1万吨以上,需要四到五个分选厂,目前却只有两个,其中一个还在建;冷藏库也因为资金问题还未建,影响到柑橘产品的错峰销售,销售计划和价格都比较被动;能否实现互联网销售,直接影响到品牌能否在全国打开知名度,但每在各省各区建立一个销售基地,都需要千万以上的资金。

“要打造企业品牌,种植、处理、运输、销售各个环节都要跟上。种植端的安全和品种多样化问题,可以通过企业自己努力解决,但采后商品化处理、打造冷链物流通道销售基地、实现全方位的线上销售都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光靠企业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符俊义表示,“桂乡沃”在广西区内柑橘品牌中已算起点较高,但仍在资金上感到吃力。他希望政府与社会各界能多关注区内柑橘企业的发展,助推广西柑橘品牌的打造。

据了解,除了“桂乡沃”,近年广西区内还涌现出“向阳红”、“鸣鸣果园”等几个较大的柑橘品牌。李忠华认为,广西的柑橘品牌事业才刚刚起步,把广西第一大果打造成广西第一好果,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