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静宇

  历年的央视“3·15晚会”都会通过揭开行业黑幕、曝光黑心企业,引起社会对消费安全的高度关注。今年已经是晚会举办的第26个年头,曝光名单的变化也反映出中国消费升级的进程。

  在被曝光不合格消费产品的同时,人们不禁会发问:为什么不合格的消费产品屡禁不止?这些不合格的消费产品是怎样进入消费市场的?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了《2016年全国工商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报告》指出,为健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规章制度,工商总局起草了《关于滥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执法指南(工商总局建议稿)》,并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工作。

  金融消费安全成为最高危、最关心领域

  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线上线下的融合,互联网产品逐渐融入中国民众的消费生活中。互联网金融低成本、高效率,满足了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利于扩展金融普惠覆盖面。但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事件,凸显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金融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9成消费者在使用银行卡时最关心的是账户资金安全性;超半数消费者认为当前保险价格偏贵,保险代理人的服务能力堪忧;有61%的消费者对互联网理财“略有耳闻”,并且有85%的消费者尝试过进行互联网理财。

  目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相关的服务与产品日益向个人生活渗透和扩展。

  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杨红灿表示,金融企业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一责任人,在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时应重点做到学法、守法、依法竞争。金融企业只有积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消费者为先、树立消费者为上帝的理念,才能有创新的原动力,才能健康持久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当前金融行业的重要工作,建议完善相关金融法律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并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高风险意识,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观念。二是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建议有关部门或是行业制定标准,金融从业机构建立规范化、常态化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互联网金融诚信档案制度等。三是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保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宣传,广泛宣传国家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使消费者提高保护意识。

  “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将成为今年国家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表示,金融体制改革,需要专门制定一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同时,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只要在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和行为规制方面做好的话,创新空间仍然很大。

  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从购买渠道来看,与2015年相比,2016年保险消费者依然十分信赖直接从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而互联网金融公司信任排序靠后。数据显示,中国保险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1.2,比中值50高出42.4%,相比2015年69.2的水平有所提升。这表示保险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与保险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局面契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消费者金融教育宣传是增强消费者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她提到:“电信诈骗金额大、范围广,能追回损失的被骗者不到三成,金额不足涉案金额的一成。面对这样的形势,仅仅依靠公安机关还不够,必须要做到防范与侦破并举,采取多种方法防范于未然。”

  应“较真”身边的每一件消费品

  想要了解商品时,离消费者最近的往往是喧嚣的广告和其他营销手段。随着以品质消费为方向的消费升级方兴未艾,中国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亟须更为专业的消费指引。在此背景下,第三方对比检测得到日益庞大的主流消费群体认可。

  消费者报告,正是致力于为消费者甄选最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第三方对比评测机构。消费者报告联合创始人田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报告围绕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汽车与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不断推出独立、客观、公正的测评报告。“哪里有较真的消费者,哪里才有最优秀的商品与服务。”田晶强调。

  正如麦肯锡在《2016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渐成熟的中国消费者正在加速现代化。不加选择、买到什么是什么的消费初级阶段已远去,开始了向高端产品消费升级,并且越来越重视均衡、健康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田晶告诉本报记者,今天的主流消费者更加“较真”,乐于获取更为专业、更公正有效的信息,从而选择品质更佳的商品及服务。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表示,目前随着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出现了一些新产业,但政府监管、法律法规还没有到位,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消费者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受到威胁等。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业态,必将成为未来“打假”的重点。

  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打假力度逐年加大,中国消费品的安全质量水平有望不断提升,将会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