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PPP·一带一路(3)

  本报记者  张一鸣

  虽然PPP模式在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上具备较强的契合度和可行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风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孟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覆盖范围较广,往往涉及双边或多边的合作,但是由于各国制度环境和技术标准本身存在差异,这将给企业做好做实“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按照以往区域合作经验,一般的解决方法是各国共同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同时健全自身制度体系,促使区域内各国标准趋于一致,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超过60个,存在比较严重的制度信息和技术标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由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相对落后,制度的完善和技术标准的规范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如何在一些制度和技术标准仍处于“摇摆期”的国家开展基础设施PPP项目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研究课题组成员杨光普博士表示,要共建跨越多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就需要各方在经贸合作、投资洽谈、项目设计、行业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共识,要求各国间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需要构建有效的多边协调机构和透明的区域联合监管框架,但框架的落实执行仍存在较大困难,目前亚洲大多数次区域项目的组织机构、合作机制都有待完善。无独有偶,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也认为,要实现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首要任务是完善和整合现有的次区域发展计划。

  最近几年,中国企业纷纷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孟春认为,与国外成熟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由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时间较短、国际化经验缺乏、国际化战略不一定清晰,对外投资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其次,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无论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还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影响力。另外,一些企业缺乏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导致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也难有效拓展国际市场渠道,使得海外投资项目质量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孟春强调,我国企业可能因为不熟悉、不重视国际法律法规或在项目经营过程中触犯东道国的相关政策规定,而导致项目的经营不善和效率低下。

  除了上述这些挑战之外,PPP模式在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还可能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等。

  杨光普告诉记者,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政治风险和部分相关国家的国内政治风险。“一带一路”覆盖区域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是世界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其他相关国家可能受大国势力的影响和压迫,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抵触,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受阻。此外,“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政府信用比较低,将直接影响投资等商业活动,对该区域PPP模式的推广运用产生较大不利。

  孟春提醒企业关注“走出去”的法律风险,比如“一带一路”相关的一些国家在法律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低,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要开展基础设施PPP项目将面临较为陌生的法律环境,并可能引发严重的风险。

  杨光普指出,经济风险包括经营决策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一是经营决策风险,一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外资进入条件限制过多。二是汇率和利率风险,一方面,相当多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严厉的外汇管制,限制外汇出境;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外汇储备很少甚至没有储备的国家,他们在结算时更倾向于使用本国货币。以上两种情况都易导致公司出现资金回收风险。此外,有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外汇管制不严,但汇率波动容易失控,导致PPP项目的融资成本的不确定。同时,由于PPP项目的期限较长,同一货币的利率波动将会被放大,从而影响项目融资成本。外成熟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由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时间较短、国际化经验缺乏、国际化战略不一定清晰,对外投资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导致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其次,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无论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还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和影响力。另外,一些企业缺乏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导致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也难有效拓展国际市场渠道,使得海外投资项目质量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孟春强调,我国企业可能因为不熟悉、不重视国际法律法规或在项目经营过程中触犯东道国的相关政策规定,而导致项目的经营不善和效率低下。

  除了上述这些挑战之外,PPP模式在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还可能面临着诸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等。

  杨光普告诉记者,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政治风险和部分相关国家的国内政治风险。“一带一路”覆盖区域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是世界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其他相关国家可能受大国势力的影响和压迫,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抵触,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受阻。此外,“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政府信用比较低,将直接影响投资等商业活动,对该区域PPP模式的推广运用产生较大不利。

  孟春提醒企业关注“走出去”的法律风险,比如“一带一路”相关的一些国家在法律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低,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要开展基础设施PPP项目将面临较为陌生的法律环境,并可能引发严重的风险。

  杨光普指出,经济风险包括经营决策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一是经营决策风险,一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外资进入条件限制过多。二是汇率和利率风险,一方面,相当多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严厉的外汇管制,限制外汇出境;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外汇储备很少甚至没有储备的国家,他们在结算时更倾向于使用本国货币。以上两种情况都易导致公司出现资金回收风险。此外,有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外汇管制不严,但汇率波动容易失控,导致PPP项目的融资成本的不确定。同时,由于PPP项目的期限较长,同一货币的利率波动将会被放大,从而影响项目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