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时评
唐福勇
“货币政策在经过多年的量化宽松之后,目前全球已经到达了这次周期的尾部。”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的一番言论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全球货币政策淡出宽松的关注。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量化宽松是全球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基调,也正是得益于全球在宽松货币的协同之下,全球经济才逐步走出低迷的状态。中国同样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积极主动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从而转换到经济新常态。
如今,在经历了八九年的宽松货币之后,全球货币政策收紧的趋势正在蔓延。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加息可以说是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的一个拐点。之后,全球各国在货币政策取向上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也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适时适度地选择逐步淡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
对最近几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基调而言,均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其间有适调、微调与针对性的信贷投放,但整体保持稳健基调未变。最近两年,在中国主动下调经济增速预期的背景下,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在货币投放方面略有稳健下的偏宽松。但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加息节奏的加快,中国也根据自身实际经济状态作出了相应变化。今年春节前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调升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此举在外界看来,是中国“非典型加息”。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已经在逐步淡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比如部分资产泡沫的形成、通货膨胀快速上升、主要币值的大起大落等。因此,逐步退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长期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需要有所转向。但这种变化的确是渐进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经济状态与全球经济形势而作出的调整。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畅”。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货币政策基调自然也应有所变化。
对于中国而言,引导金融机构资金“脱虚向实”,进一步抑制某些资产价格比如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这些都任重道远。此次周小川抛出的周期尾部论可以说又一次在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预期,市场所谓的“大水漫灌”“直升机撒钱”“超发货币”等描述也将日渐淡去。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转向也意味着其他政策工具作用的变化。比如中国会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强财政支持力度等。就中短期改革来看,中国已经在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改革,而通过对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调控、对房地产市场信贷投放及利率的调控等,能有效助推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的效果,加上有针对性的信贷投放,也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部分窘境。就中长期改革而言,货币政策的转向也有利于中国投资、出口和消费比例的优化调整,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而当这些改革与政策效果逐步产生时,对货币政策的依赖就不会像金融危机时那样急迫与必须。
总体而言,货币政策周期的转换意味着全球经济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适时而变是大势所趋,不必担忧。